梦想,周而复始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着一个长长梦,几经辗转,几经沉浮。时至今日,汇聚成了一个梦——中国梦。
身处菁园, “南方之学,得其菁华”。百余年间,南菁历经沧桑,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清末,南菁书院是江苏全省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;辛亥革命后,学校以“忠恕勤俭”为校训,创一时优良学风,名闻大江南北;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“爱国、勤奋、严谨、朴实”的校风又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菁园学子。南菁百余年间,英才辈出,桃李满天下,他们中,有以“中国机器人之父”蒋新松为代表的9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,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9位现役将军,有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,有著名音乐指挥家曹鹏,有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,有著名教育家顾明远,著名作家汪曾祺……他们身上,无不凝聚着一个个强国梦。
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,在父母双亲投注无限希望目光注视下。我,一个普通的菁园高中生,我的梦就是秉承一代代菁园学子的强国梦,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: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,少年自由则国自由,少年进步则国进步。”我矢志成为一名梁先生笔下的少年!
“菁园梦”,憧憬着“中国梦”。
如果说,《少年中国说》,这篇1900年的文章在当时饱含屈辱、积贫积弱的中国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憧憬和梦想。那么,经过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拼搏和奋斗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正在逐渐走向现实。
回首过去,我们“雄关漫道真如铁”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,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,天朝之梦。回首近代以来,瓜分豆剖的危险、亡国灭种的阴霾、“东亚病夫”的歧视……国家失去尊严,民族饱受屈辱,个人何敢言梦?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,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,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。170多年来,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苦难。幸运的是:面对列强的凌辱,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。而这证明了一个铁律:落后就会挨打,生存必须自强。
仰视先贤,激我大志。孙中山出国求学时“辄与同国同学诸人,相谈衷曲,而改良祖国,拯救同群之愿,于是乎生”;毛泽东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”;周恩来“面壁十年图破壁,难酬蹈海亦英雄”;周树人“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”;邓小平18岁就在法国油印出版《赤光》杂志,宣传红色世界之梦;也是在18岁,叶剑英就咏物立志:“放眼高歌气吐虹,也曾拔剑角群雄。我来无限兴亡感,慰祝苍生乐大同”(《油岩题壁》)……先贤已逝,但豪言在耳,“梦”景犹在,洒落菁园……
“中国梦”,激励着“菁园梦”!
立足当下,我们“人间正道是沧桑”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,白手起家,艰苦奋斗,正信心百倍地朝着“中国梦”的目标不断前进。现如今,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经济实力、综合国力、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今非昔比,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。
展望未来,我们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。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,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满自信。实现民族复兴,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。我们怀揣着梦想,追逐着梦想,挺直了脊梁,憋足了一股劲,胼手胝足,顽强奋斗,走出苦难,走向辉煌。
“菁园梦”既是个人梦,也是强国梦。
当今中国,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;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。我想,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把个人的梦想和“中国梦”结合起来,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“中国梦”中去,作为菁园青年更应如此。
首先,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。作为当代中学生,要鼓足中国信心,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增强本领,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。
其次,明确个人目标,成就自身价值。只要我们菁园青年胸怀理想,满怀激情,敢于担当,敢于创造,用“成就菁英,服务国家”的目标激励自己顽强奋斗、艰苦奋斗、不懈奋斗,未来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,就能为实现“中国梦”发挥生力军作用,用“菁园梦”托起“中国梦”。
第三,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、工作作风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:“空谈只会误国,实干才能兴邦”。我们青年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,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,我们要用这种热情和潜力真正成就一番事业,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。
最后,我想说:“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,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;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,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。沿着这条复兴之路,为梦想努力奋斗,让梦想照进现实,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,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。”
中国梦,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,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。
菁园学子们,振起我们的“隐形翅膀”,让“菁园梦、强国梦”在茫茫苍穹汇合成璀璨绮丽的“我们的中国梦”!